三九天的起源
三九”即為“冬至”開始算起的三個九天,也是天氣最冷的時候。《黃帝内經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雲:“冬三月,此謂閉藏。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。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。去寒就溫,無洩皮膚,使氣亟奪。此冬氣之應,養藏之道也。逆之則傷腎,春為痿厥。奉生者少。”因此,三九天應注意養生和鍛煉。
三九貼的概念
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曰:“夫四時陰陽者, 萬物之根本也。”這種觀點揭示了人與天地四時相應, 惟有順應外界四時氣機變動, 采取适宜的養生方法, 才能保持人體健康的道理。
三九貼敷療法”正是依據中醫“天人相應理論”, 順應四時氣候特點而采用的一種“内病外治”的傳統療法。通過在特定的時間, 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貼敷, 可疏散風寒、溫補肺腎, 起到疏通經絡、平衡陰陽、止咳平喘、調和髒腑的功效, 利用藥物敷貼穴位, 扶助人體的陽氣, 從而達到增強人體抵抗力、祛除疾病的目的。
三九貼的作用機制
“冬至當日屬九”, 從時間的節點上看, 即從冬至當天便進入數九時節。三九天即冬至後第三個九天, 此時為一年中最冷的時節。古代醫家對于此時進行穴位貼敷的理論主要有三方面認識。
一者助陽。因“冬至一陽生”, 此時行穴位貼敷以順應時節的升發之性, 可輔助機體陽氣的生長, 顧護肌表以期扶正。
二者驅邪。冬至為一年中最為寒冷的時令, 風寒之邪最盛, 人或易感。三九時節人體陽氣潛藏, 此時借用辛散溫通的中藥進行穴位貼敷, 可起到疏散風寒、疏經通絡的作用。王樹凡認為冬至為陽氣升發之時, 此時對穴位進行施治, 既可補氣助陽, 又可扶正驅邪, 是“夏病冬防、冬病冬治”的關鍵時候。
三者養陰。清代醫家張志聰在《素問集注》中提出“春夏之時, 陽盛于外而虛于内;秋冬之時, 陰盛于外而虛于内。故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, 以從其根, 而培養之”的觀點支持了冬季養陰的理論。王家濤等認為三九養陰是“秋冬養陰”理論的延伸, 屬于中醫時間醫學範疇,三九時節, 陰氣極盛, 順應“天人相應”“因時制宜”的理論, 調養陰氣, 使陰氣、陰精充足, 蓄積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, 乘勢而治之, 可療陰虛之弊, 所謂“藏于精者, 春不病溫”。
三九貼的優勢特點
适應證廣穴位貼敷療法通過藥物直接刺激穴位, 并通過透皮吸收, 使局部藥物濃度明顯高于其他部位, 作用較為直接, 其适應證廣泛, “可與内治并行, 而能補内治之不及”, 對許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顯著功效。
用藥安全穴位貼敷療法不經胃腸給藥, 無損傷脾胃之弊, 治上不犯下, 治下不犯上, 治中不犯上下,療效确切穴位貼敷療法集針灸和藥物治療之所長, 所用藥方組成多來自于臨床經驗, 且藥方種類豐富,并經過了漫長歲月和曆史的驗證, 療效顯著。對老幼虛弱之體, 補瀉難施之時, 或不肯服藥之人, 不能服藥之症, 尤為适宜。
三九貼的适應人群
偏頗體質:陽虛質,痰濕質,瘀血質,氣虛質,特禀質等偏頗體質;
亞健康人群:因工作及生活壓力等緻乏力、失眠、體重下降,免疫功能低下易感冒、畏寒怕冷、四肢冰涼等;
慢性病人群:咳嗽,哮喘、慢性支氣管炎、過敏性鼻炎,慢性胃腸炎,慢性關節炎、慢性腹瀉等慢性病人群;婦科疾病,如月經不調、痛經等;肩周炎、頸椎病及腰腿痛等。
三九貼注意:
1.貼敷對象:2歲以上兒童及成年人。
2.禁忌人群:2歲以下兒童及孕婦,對貼敷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,貼敷局部有破損,疾病急性期等。
3.貼敷時間:一般成人4小時,兒童2小時,根據個體差異和病情不同,貼敷時間也可做适當調整。貼敷後,部分患者局部可能出現灼熱、瘙癢、疼痛等感覺,屬于藥物吸收的正常反應。皮膚刺激反應強烈者可提前将藥物取下。療程一般為3-5年,其療程與療效成正比,建議三九貼與三伏貼相配合,病程長的患者可适當延長療程。
4.貼敷期間宜清淡飲食,忌煙酒,忌食生冷、辛辣、油膩、海鮮、羊肉等,注意防寒保暖。
文章轉載自微信公衆号:江西艾慈
地址: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固戍社區下圍園經發智造園B棟701
電話:0755-29990046 傳真:26075268 聯系人:張先生 各區域經理聯系方式
友情鍊接: 深圳市金準生物醫學工程有限公司